后短缺时期
指 在 中 国 渐 进 的 改 革 过 程 中,市 场 化 总 体 程 度 已 得 到 实 质 性 提 升,而 在 市 场 结 构 不 均 衡 问 题 突 出 的 背 景 下,经 济 运 行 必 然 要 经 历 的 一 个 供 给 总 量 基 本 平 衡 甚 至 供 给 长 期 过 剩 、 而 供 求 结 构 过 分 失 衡 的 时 期 。 这 一 时 期 的 经 济 运 行 既 有 别 于 传 统 体 制 下 和 体 制 变 革 前 期 的 全 面 短 缺 状 态,又 有 别 于 完 全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的 需 求 约 束 状 态,称 为 后 短 缺 时 代 。
中国在经历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后,经济持续增长和体制不断变革带来了经济运行非均衡态的变化,经济运行已由“短缺时期”进入“后短缺时期”。短缺被认为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,科尔内在《短缺经济学》中指出,“短缺,或是作为其他现象的原因,或是作为它们的后果,通过无数纽带与经济体制的其他环节,即与价格和工资,计划与市场,财政与货币政策,物质和精神刺激,联系在一起”。
短缺这种运行状态的存在取决于既有的经济制度,即“短缺是一系列更深刻原因的结果……改革过程的一个目标是要消除短缺。查看短缺状况是检验进展程度的重要标志。如果在经济的一个或另一个重要方面短缺消失了,这就是一个相当可靠的信号.
|